位置:
首頁
2025年3期
夏商西周時期河南法律人物(上)

夏商西周時期河南法律人物(上)

來源: 發(fā)布時間: 2025-04-27 瀏覽:1257 次

人們一談到“圣王”“明君”,往往以禹、湯、文、武為典范;一談到“賢相”“名臣”,往往以伊尹、傅說、周公為楷模。夏、商、周三代時期形成的圣王賢相政治理想模式,對后世影響深遠。對此,《易·系辭上》就有:“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故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边@種圣人根據天意立法創(chuàng)制進行統(tǒng)治的思想歷史悠久,成為中國法律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夏商西周時期的圣王及其法律實踐

“圣王”一詞最早見于《左傳·桓公六年》的“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先秦諸子均不同程度上稱頌“圣王”,反映了他們在政治上圣人之治的共同理念??傮w而言,對“圣王”思想進行全面闡釋并作為自己最高政治理想的是儒家。儒家認為,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等理想的“圣王”,不僅擁有高尚的品德還具備完美的領袖品質,從而在上古時期實現(xiàn)了“圣王之治”。圣王統(tǒng)治不僅是儒家宣揚的一種歷史事實,更是儒家追求的最高政治理想。這里介紹三代圣王并未按照儒家的道統(tǒng)進行,而是根據史料著重考察那些在政治上有著重要作為的三代諸王。

夏禹

夏禹,史稱禹、大禹、神禹,是夏部落的首領,夏朝開國君主。其父名鯀,因封于崇(今河南嵩山地區(qū)),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在堯舜時期,受命治水。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因鯀治水不成功,被帝舜殛殺于羽山,又推舉禹代父治水。禹接受任務后,親自視察水道,總結其父治水失敗的教訓,改堵截為疏導的方法。他還每天手持耒鍤,“胼手胝足”,帶領民眾奮戰(zhàn)在治水第一線,歷時十三年,傳說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治服了洪水。

禹借助治水事業(yè),積累起了巨大的威望,舜封禹為“夏伯”,舜年邁后又讓禹代為攝政,“統(tǒng)領九州”“以巡十二部”。大禹代舜攝政十七年,舜崩,四方諸侯擁戴大禹繼天子位,禹即以自己的封國之號“夏”為朝代之名,建立夏朝,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鎮(zhèn))。大禹繼王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為中心的領導集團。在原華夏部族聯(lián)盟的基礎上,統(tǒng)治范圍由原來的中原地區(qū),擴大到了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后世“禹域”“禹甸”已然成為中國的代稱。據史籍記載,大禹臨終前將大位授予伯益,其子夏啟卻取而代之,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chuàng)了中國近四千年世襲制的先河,中國歷史從此由“公天下”進入了“家天下”時代。

大禹宣揚自己的統(tǒng)治“受命于天”,對違背“天命”者,要代“行天之罰”,從而形成了夏代“天命”“天罰”的神權法思想。大禹在出兵攻打三苗的誓師會上,便以天子的口吻發(fā)號施令:“濟濟有眾,咸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若予既率爾群封諸群,以征有苗。”意思是說,你們大家都要聽我的話,并不是我妄自興兵,實在是因為有苗部暴動,故此我才不得不“用天之罰”。可見,大禹在對異族進行征伐時,利用的正是“天命”“天罰”的思想。夏啟以暴力奪取王位,因有扈氏不服,雙方大戰(zhàn)于甘,啟召集六卿進行的《甘誓》也聲稱:“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毕膯⑿Q“威侮五行”,實際上就是不敬“天命”,因此作為統(tǒng)治者他要親自出兵對反叛者“剿絕其命”,以示代行“天罰”。

《漢書·刑法志》記載:“禹承堯舜之后,自以德衰,而制肉刑。”《左傳·昭公六年》也有:“夏有亂政,而作禹刑?!睂Υ?,我們一般認為,由于大禹統(tǒng)治時期并未出現(xiàn)亂政,所以《禹刑》雖帶有“禹”字,但并不一定是出于大禹之手,而是由夏啟及其繼任者在原始氏族習慣法的基礎上不斷匯集而形成的法律規(guī)范?!队硇獭肥窍姆ǖ慕y(tǒng)稱,以“禹”為名體現(xiàn)了夏民對祖先和開國君主大禹的敬意和懷念。《禹刑》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刑法典,限于材料,關于它的具體內容已經很難查考,有史料說“夏刑三千條”,則多為后人附會。

商湯

商湯,子姓,傳說名履,文獻中又稱他為天乙、大乙、成湯、武湯或成唐?!皽庇锌赡苁呛笫雷訉O對其的尊號或謚號,謚法上有“除殘去虐曰湯”。湯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早期王朝商的創(chuàng)立者,因此稱之為商湯。

商原是夏朝東部以玄鳥為圖騰的部落,始祖被稱為契。據說契母是有娀氏之女簡狄,誤食鳥卵,孕而生契,所以《詩經·商頌》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說法。史書記載,商族從始祖契到湯,先后遷居八次,傳十四代,成為夏的一個方國。商湯依靠伊尹和仲虺的共同輔助,先后滅掉了鄰近的葛國(今河南寧陵東北)以及韋(今河南滑縣東南)、顧(今山東甄城東北)、昆吾(今河南濮陽南)等國,歷“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成為當時的強國。據《史記·殷本紀》記載,湯很善于施行仁義,他曾規(guī)勸獵人把網放棄三面,以免把鳥捉絕。商湯“網開三面”的故事在諸侯中很快就傳揚開了,諸侯聞之,都說:“湯德至矣,及禽獸?!贝蠹叶颊J為湯是有德之君,可以信賴,歸商的諸侯很快地就增加到幾十個,商湯的勢力也愈來愈大。

夏末自孔甲始,統(tǒng)治者荒淫無度,國力漸衰,至夏桀時更是內政不修,外患不斷。商湯于是決定乘機起兵滅夏,作《湯誓》,與桀大戰(zhàn)于鳴條(今河南封丘東,一說在今山西運城夏縣西),桀大敗南逃,死于南巢(今安徽壽縣東南)。商湯通過武力滅掉夏朝,建立商朝,實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的改朝換代,史稱“成湯革命”。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可考的王朝。湯被公認為商朝的第一代君主。商湯建國后,鑒于夏朝滅亡的經驗教訓,專門頒布《湯誥》,對那些亡國的夏遺民進行安撫,封其后人,并保留“夏社”。他告誡臣屬要“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則就要“大罰殛汝”。商湯還注意“以寬治民”,實行德教為主,法制簡易,而且是不公開的成文刑書,如五刑的罪例只有三百條。他統(tǒng)治時期階級矛盾較為緩和,政權較為穩(wěn)定,國力也日益強盛。商湯也因其滅夏建國的赫赫武功,而被冠號“武王”。十三年后,湯卒,因其長子太丁未立早亡,由次子外丙繼王位。

《左傳·昭公六年》有:“商有亂政,而作湯刑?!鄙虦拈L孫太甲在位時,昏暗暴虐,任意刑罰,《史紀·殷本紀》稱之為“不遵湯法,亂德”。據《竹書紀年》記載,商代后期祖甲二十四年,又“重作湯刑”,因此商代刑法以嚴酷著稱。《湯刑》作為商代法律的總稱,可見是逐漸形成的,其內容已不可考,但對后世影響深遠。戰(zhàn)國時期的荀子在其著述中曾充分肯定《湯刑》的歷史地位,主張“刑名從商”。他認為主要的刑罰制度和司法原則始于商朝,目前這些刑罰已多為文獻記載和出土的甲骨刻辭所證實。

盤庚

盤庚是商朝中期著名的君主,名旬,商王祖丁之子,陽甲之弟,小辛之兄,在甲骨卜辭中或稱為“般庚”。從商湯到盤庚,已經傳了十代二十個王。商人“不常厥邑”,曾多次遷都,盤庚當政之際,為謀求革除弊政,“紹復先王之大業(yè)”,再次遷徙都城,相關事跡見于《尚書·盤庚》、古本《竹書紀年》《史記·殷本紀》等傳世文獻。

盤庚遷都的立足點是要“天永我命于茲新邑”“用永地于新邑”,即借助天意選擇一個合適的國都,長久地定都下去。殷地地處中原地區(qū),利于“氐綏四方”,且能夠成為阻擋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屏障,自然成為新都的理想選擇。最終,盤庚遷都的意圖還是通過占卜的方式表達出來。

“盤庚既遷(殷),奠厥攸居,乃正厥位?!苯涍^不懈的努力,殷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個十分繁榮的都市,社會局面終于安定下來。商朝的經濟、文化再度復興,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成為當時世界上的文明大國?!吨駮o年》記載:“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睆谋P庚遷殷以后殷商王朝的發(fā)展壯大來看,遷都到殷的決定無疑是正確的。正是這一事件在商代歷史上的重要性,商朝也因此被稱為殷朝或殷商。由于在安陽的殷墟發(fā)現(xiàn)了甲骨文,殷商時期成為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這個意義而言,盤庚的遷都和對殷地的治理更是功不可沒的。

周武王

周武王(?—約前1043年),姬姓,名發(fā),謚號武王,西周時代青銅器銘文常稱其為“珷”。周部落首領姬昌之次子,周王朝的建立者。周文王姬昌死后,姬發(fā)繼承王位,以姜子牙為相,以兄弟周公旦、召公奭為助手,勵精圖治,擴充實力,繼承文王遺志,隨時準備攻滅日益腐朽衰落的商朝。

據《史記·周本紀》記載:“九年,武王上祭于畢。東觀兵,至于盟津為文王木主,載以車,中軍。武王自稱太子發(fā),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即周文王九年(約前1048年),姬發(fā)以太子發(fā)的名義在畢地祭祀文王,并車載文王的木主牌位,在盟津(今河南孟津)大會諸侯,前來會盟的諸侯有800個(另說為八位伯爵諸侯),共同商討伐商事宜。由于時機未成熟,并沒有出兵攻商。

又過了兩年,周武王聽說商紂王更加暴虐,殺死了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于是,他再次聯(lián)合各個諸侯國,在孟津渡過黃河,并發(fā)布了討伐商紂王的誓詞——《泰誓》?!短┦摹窔v數(shù)紂王的罪行,論證了湯武革命的正當性,其中提出了一系列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如“天命”“天罰”和“民本”思想。誓詞指出“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君主是受天命做人民的父母,“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強調“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文章認為紂王殘暴無道,是“自絕于天,結怨于民”,對其進行討伐,不過是“恭行天罰”而已。

周武王指揮軍隊在牧野之戰(zhàn)中大敗商軍,攻入朝歌,滅亡了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鎬京(陜西省西安市西南),號稱宗周。周朝建立后,為了鞏固和擴大周的勢力,周武王大量分封親屬和功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封神農的后代于焦,黃帝的后代于祝,堯的后代于薊,舜的后代于陳,大禹的后代于杞。姜子牙封于營丘(今山東省淄博市),為齊國;周公旦封于魯(今山東省曲阜縣),為魯國;召公封于薊丘(今北京),為燕國。為了安撫商朝的殘余勢力,姬發(fā)又將紂王子武庚封為殷侯,留在殷都,并派兄弟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去監(jiān)視他,史稱“三監(jiān)”。西周建國后的第三年,姬發(fā)病逝于鎬京,謚號為武王。

從周文王“陰謀修德以傾商”到周武王伐紂建立周朝鞏固政權,集中形成了一套經營理念和政治哲學??鬃釉f:“文武之政,布在方策?!保ā抖Y記·中庸》)指的就是西周初期周文王、武王執(zhí)政期間所貫徹執(zhí)行的政治理念及推行的政治舉措,集中體現(xiàn)在文王、武王等政治家、思想家的為政過程之中?!拔奈渲崩^承了上古三代政治文明,又在先周發(fā)展史中與不同的地域文化交融匯通,不斷得以調整和充實。文王初期就十分注重匯集和運用以往政治思想,后又發(fā)展了“中道”思想、把握時遇、以刑輔德等思想,使之更為充實。武王、周公效法文王,勤勉謹慎、嚴于修己、志于安人定國,實現(xiàn)了“小邦周”政治文化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文、武、周公三代繼承并發(fā)展了從上古歷代政治文明中提煉出來的思想精華,形成了周初影響后世數(shù)千年的為政治國理念。周初文武之政,實質就是推行王道之治,以禮樂文化作為為政牧民的根本,推行仁政、德政,該政治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本文選自《河南法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