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規(guī)曹隨”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很著名的典故。“蕭”指漢朝的開國丞相蕭何,“曹”指曹參,他們在西漢初期先后任丞相。蕭何創(chuàng)立了一套規(guī)章制度,他死后曹參繼任,完全照章行事。在漢承秦制的背景下,漢初的兩位丞相究竟是怎樣規(guī)避秦法的弊端,創(chuàng)造出蒸蒸日上的升平之世的?從“蕭規(guī)曹隨”這個典故中可窺見古人的法治智慧。
成語“蕭規(guī)曹隨”出自《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蕭何和曹參在西漢初期先后任丞相。蕭何創(chuàng)立了一套規(guī)章制度。他死后曹參繼任,完全照章行事。漢揚雄《解嘲》:“蕭規(guī)曹隨,留侯畫策,陳平出奇,功若泰山,響若坻。”后用以比喻依照成規(guī)辦事。
西漢建立后,全盤繼承了秦朝的法律和制度,史稱“漢承秦制”。秦律以嚴酷、苛刻、煩瑣著稱,秦朝短命而亡,秦律負有一部分的責任。那么,同樣一套法律為什么秦朝用之則亡,漢朝用之則昌?在漢承秦制的背景下,初漢的兩位丞相蕭何與曹參究竟是怎樣規(guī)避秦法的弊端,創(chuàng)造出蒸蒸日上的升平之世的?“蕭規(guī)曹隨”這個典故也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示。
蕭何定安國策略《九章律》
西漢建立后,漢高祖劉邦意識到要從武功轉(zhuǎn)向文治,而實現(xiàn)這一制度轉(zhuǎn)型的人正是蕭何。
蕭何早年入仕秦朝,擔任沛縣主吏掾,劉邦起義后他輔佐之。劉邦攻克咸陽后,將士們見秦都宮殿巍峨,街市繁華,頓時忘乎所以,紛紛乘亂搶掠金銀財物。唯獨蕭何,進入咸陽后,既不貪戀金銀財物,也不迷戀美女,卻急如星火地趕往秦丞相御史府,并派士兵迅速包圍丞相御史府不準任何人出入,命人將秦朝有關(guān)國家律令、戶籍、地形等圖書檔案一一進行清查,分門別類,登記造冊,統(tǒng)統(tǒng)收藏起來,對日后制定政策起到重要作用。
劉邦稱帝后,蕭何擔任相國,冊封酂侯,名列功臣榜第一。蕭何在劉邦的“約法三章”基礎(chǔ)上,參考秦朝法律,加了些符合當時社會情況的律法,經(jīng)他的調(diào)整,律法一共分為九部分,史稱《九章律》。它上承戰(zhàn)國時期李悝的《法經(jīng)》、商鞅的《秦律》,下啟曹魏的《新律》、西晉的《泰史律》和唐朝的《唐律疏議》,是中國法律史上一座立法高峰。
事實上,漢律和秦律相差不大,雖略有所改,但在漢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體制,基本上沒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漢承秦制”之說。秦律以嚴酷、苛刻、煩瑣著稱,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秦律秦法負有一部分責任。同樣一套法律,為何秦朝用之則亡,漢朝用之則昌呢?中國古代法律史更看重的不是紙面上的制度規(guī)定,而是看重實踐中的法律治理,一句話,重治而不重制。從制度層面來講,漢承秦制,但在治理、治道方面,漢朝卻呈現(xiàn)出迥然不同的面貌,在法律史上別具一格,從“蕭規(guī)曹隨”這個典故中可見一斑。
曹參以無為之道調(diào)節(jié)“法網(wǎng)”
話說曹參是西漢開國功臣、名將,是繼蕭何后的西漢第二位相國。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他跟隨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攻城略地,屢建戰(zhàn)功,攻下二國和一百二十二個縣。劉邦稱帝后,對有功之臣論功行賞,曹參位居功臣榜第二,賜爵平陽侯。
漢高祖劉邦駕崩后,漢惠帝劉盈繼續(xù)任命蕭何為丞相,而蕭何已經(jīng)垂垂老矣。公元前193年,蕭何因為長年操勞而病倒在床,漢惠帝親自去探望他,順便提出心中疑問:“若丞相百年之后,該由誰來接替您的職位?”蕭何沒有立刻回答,而是反問漢惠帝有沒有合適的人選。漢惠帝遲疑地問:“丞相覺得曹參怎么樣?”蕭何聽了之后,不顧虛弱的身體就要爬起來給漢惠帝磕頭,嘴里連連說道:“如果皇上能讓曹參擔當丞相的話,漢朝必將永遠繁盛下去。”不久,蕭何就去世了。
這時的曹參,已在齊國為相9年。曹參聽說了這個消息,告訴舍人:“趕快治辦行裝,我將要進入國都當相國。”待了沒幾天,漢惠帝果然派使臣將曹參從齊國召回去。曹參當初地位卑微時,跟蕭何友好,等到做了將軍、相國,兩人有了隔閡。蕭何將死的時候,所推薦的賢相只有曹參。
曹參走馬上任之后,沒有對國家的律法和政策作任何的修改,一切事務(wù)都按照前任相國制定好了的制度執(zhí)行,完全照章行事,所有的條令不變,一律遵照《九章律》的規(guī)定。百姓們安居樂業(yè),官吏們恪守其職。在選拔官員時,他專挑不善言談、耿直忠厚的長者委以重任,那些油嘴滑舌的人都被他一頓呵斥,趕了出去。
奇怪的是,曹參上任后,非但沒有“新官上任三把火”,反而每天無所事事,飲酒作樂,醉眼惺忪,積壓的公文堆積如山,他也不看一眼。官員將領(lǐng)們上門勸說,他便端起酒杯,請他們進去喝酒,一杯一杯地碰,一杯一杯地干,只要一開口,他馬上把酒遞過去,不容說話,不喝個爛醉如泥不放回去。
上行下效,宮廷內(nèi)外一片豪飲之風,有人密報相國府,說下面有人飲酒誤事云云,曹參親自下去視察,到了現(xiàn)場端起酒杯就開始勸酒,大家喝得東倒西歪,他才心滿意足地離開。
曹參為何如此行事?中國傳統(tǒng)法文化既看重制度更看重治道,從制度層面來講,漢承秦制,秦法的最大特點是繁密,正所謂“秦法繁于秋荼,而網(wǎng)密于凝脂”,秦朝的法律文本比秋天漫山遍野的野花野草還要繁多,秦朝的法網(wǎng)比凝固的凝脂還要密,密得滴水不漏。在這種情況下,漢承秦制,如果全部修改,這是一個非常系統(tǒng)、復雜的工程,但是治道卻可以調(diào)節(jié),可以把秦朝繁密的法網(wǎng)調(diào)節(jié)得寬松一點。按照中國古人的觀點來看,法網(wǎng)應該保持一個最低限度的密度,換句話來講,越疏越好。這用今天的刑法學理論來講,叫做刑法的謙抑性原則。
中國古人喜歡將法律比喻成網(wǎng),當一張網(wǎng)越密的時候,網(wǎng)眼越多,漏洞越多。明末大儒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法》篇有云:“法愈密,而天下大亂即生于法之中。”當法網(wǎng)越密的時候,君主想要用這樣一張嚴密的法網(wǎng)來網(wǎng)羅天下百姓的時候,那么法網(wǎng)內(nèi)部必然會大亂,這個法網(wǎng)本身就是導致大亂的罪魁禍首。古語有云:法不責眾。秦王朝二世而亡,就是最好的例證。曹參以他的清靜無為之道來調(diào)節(jié)秦朝遺留下的這張法網(wǎng),經(jīng)過他的調(diào)試,漢朝的法網(wǎng)非常稀疏。《史記·酷吏列傳序》有載:“網(wǎng)漏吞舟之魚”,不要說小魚小蝦了,就連吞舟的大魚也可以從網(wǎng)眼里漏過去。而秦律對老百姓來說,過于嚴苛,過于殘酷,過于繁密,曹參的補救之道就是執(zhí)行的時候,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作為一種權(quán)宜之計,這種做法當然不是長治久安之道,但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卻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這就是曹參的清靜無為之道。
曹參堅守善法,以靜制動
曹參賢能與蕭何比肩,然而在他在任期間,不僅沒有進行大刀闊斧的制度革新,甚至可以說是墨守成規(guī)、碌碌無為,但也正是他奠定了漢朝初年的基本國策,并使整個國家重新步入正軌,最終開創(chuàng)了史稱“文景之治”的升平之世。那么曹參的治國理念到底是什么?其中又深藏著怎樣的法治智慧?
曹參這樣做的深意,小皇帝劉盈理解不了。他認為:“相國新官上任毫無建樹,每天不理政事,飲酒作樂,是否因我年輕輕視于我?”他本意欲訓斥曹參卻又不敢,畢竟曹參乃先帝的前朝老臣,他便找曹參的兒子——擔任中大夫的曹窋,問道:“你父親每天與人飲酒閑談,不過問朝廷大事,長此以往,怎么能治理好國家和安撫百姓呢?”劉盈托曹窋回去詢問,并叮囑不得向曹參透露此事。
曹窋回到家后,乘機按照漢惠帝的旨意進言,曹參一聽勃然大怒道:“我在外面清靜無為,難道我在家里還治不了你嗎?”立刻命人將曹窋摁倒在地,打了二百大板。曹窋挨了這頓打,回頭又找漢惠帝哭訴:“父親這哪是打我的屁股,分明是打皇上您的臉。”
次日上朝時,漢惠帝責問曹參:“先前是我讓曹窋勸諫于你,你為何要責罰于他?”
曹參聽了后非?;炭?,立馬跪倒在地,摘下官帽,連連磕頭。
漢惠帝問道:“相國新官上任,卻消極怠政,究竟是何用意?”
曹參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問了漢惠帝一個問題:“您自比先帝高祖如何?”
漢惠帝慚愧地說:“我怎么能和先帝相比,相差甚遠。”
曹參又問:“那依皇上來看,微臣的能力比得上蕭何丞相嗎?”
漢惠帝笑著說:“你比他差一點。”
曹參這才嚴肅地回道:“我也這樣認為。既然您比不上漢高祖,我比不上蕭何,先帝打下江山后,蕭相國總領(lǐng)朝綱,他們在開朝初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如今陛下只需垂手治國,我們依法履職,大家都嚴格遵守現(xiàn)有法令,不就夠了?”
漢惠帝一聽,恍然大悟,點頭稱是。
曹參任相三年,無為而治,堅守善法、以靜制動,使得老百姓得以休養(yǎng)生息,安居樂業(yè),使得社會逐漸恢復了元氣,整個國家慢慢走上了軌道。曹參死后,百姓編歌謠懷念他:“蕭何為法,講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民以寧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蕭規(guī)曹隨”的典故。后人就用“蕭規(guī)曹隨”來形容按照前人的經(jīng)驗做事。
《老子》云:治理大國就好比煎小魚——如果頻繁攪擾翻動,小魚就會碎亂;而法令政策總是變來變?nèi)?,國家就會走向混亂。當然,“蕭規(guī)曹隨”除了貫徹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之外,其實還有更深層的特殊原因:一是暴秦法令嚴苛,百姓擾攘不安;二是大漢初立,穩(wěn)定的法令政策順應天道民心。